基于这个思考,笔者通过绘制图景,再流程再造,理想状态的再思考,提出推进垃圾分类,理想状态下的理论根基。相对目前的运行,是两种相反的运行路径,是两种相反的思想,理清管理头绪,找出正确路径,引导意识形态向正确方向发展。在提出这个理论之前,笔者先说明两个问题。
第一、理清管理权重
环境卫生及生态环境的建设需要战略性布局环卫基础设施,打通每一类垃圾流通渠道,形成可认知的状态。环境卫生的基础及生态环境建设的根基是垃圾正确有序流动,城市健康可以拟人化地看待为,垃圾有序流动是内脏器官的健康,城市干净整洁是容颜的美丽。我想容颜固然重要,但是这必须是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之上,健康的体魄必然会反映外在的精气神。因此笔者对城市卫生管理权重的排序分别为:
1、 垃圾规范流动网络的打造
“正确、有序、快速”的垃圾流动系统,加快城市的新旧更替,引导市民行为改变,革命性降低保洁成本,降低保洁劳动力。建立前端触角高度敏感的感应系统,有效对接各分类垃圾,把每一产生的废弃物带人正确处理轨道。
2、机械保洁提高保洁洁净度--机械保洁网络的覆盖面
3、巡回保洁车与人工保洁的拾拣--整洁度常态维护
笔者对管理权重进行排序,是要说明这样一个问题,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重点和垃圾分类主线,在于垃圾有序流动体系的打造。这涉及运作流程的整体再造,从而改变政府投入垃圾处理,及环境卫生管理资金总量的再分配。对这个运行体系,要进行结构性变革,把治理前移到管控。
第二、创造运行稳定根基
垃圾规范流动体系的打造,在于不同成分的垃圾,能够在各自的处理线路上,正确的、有序的、快速的,稳定的流动。这不单单是源头,也在于物流布局和末端处置体系的完善,更在于运行的动力源,商业模式的构建。稳定性体现在,废品不受市场价格的变动,而改变垃圾量的增减,是全过程物流体系的完善。而这个稳定性的根源,就在于物流体系的打造及其运行体系动力源和运行体系的有效管控,并由此连接各个相关的环节,成为一个城市新陈代谢,健康运行的机器。
当我们认识了这两个问题,一是管理权重的排序,决定了政府资金投入,和管理权重投入力量的转移及管理的再分配,并由此而推动一系列问题改变,并最终理顺垃圾流动顺序。二是实现一系列问题的改变,并要固化成一个完整的、稳定的体系。渐进改进,持续优化,最终降低并且避免垃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,实现废弃物的最大的循环。下面笔者就废弃物正确流动体系是建立在怎样一个理论基础上的,谈谈看法。
运行总框架:物质流动管控流程图
垃圾分类处理路径理论性思考(2)
推进的理论依据
对垃圾的态度上,以往我们叫的非常响的是:“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”,这是一个思想认识性错误,垃圾以资源的形式存在,通过市场无形手的价格交易,属于开放的系统,必然增大管控难度。而笔者认为,对垃圾的态度应改为:“垃圾是污染环境的废弃物”,而这个定义,首先要承认,垃圾不进行正确处理,是污染环境的,这就势必要求对垃圾进行全面管控,这是一个封闭的系统。而所有运行的公司或公益性组织,是在体系内运行的,是系统的组成部分。但不否定产生的垃圾,通过正确分类、有序流动和技术处理,是可以为社会经济服务的,是全产业链的打造。只有在闭环内,才能稳定其运行,才能持续优化,才能管控。下面笔者对两种相反路径进行比较,一个是全物流管控环节的打造,一个是市场无形的手,市场交易。
垃圾处理两种相反路径的对比
可回收垃圾方面,两种资金流的对比
1、“资源”交易资金流
注:黑色是垃圾流动路线,红色是资金流动。
如:一类废品直接到废品回收站8元,个体回收5元,赚取差价3元。
2、物流服务资金流
注:黑色是垃圾流动路线,红色是资金流动路线。
垃圾分类处理路径理论性思考(3)
如:委托短驳物流公司收运,可回收垃圾的价格由集散转运中心(回收站)支付给垃圾产生单位,开辟物流正确渠道。我们再看国外的垃圾收费的作用。
3、实际运行资金
建设管理平台,实际运行为下图。
这个反向操作路径,是把垃圾定义为:“垃圾是会污染环境的废弃物”,这是改变运行路径的前提。与目前的运行路径相比,是相反的运行路径,主要表现在三点:一是降低垃圾存在的资源性交易价格,(笔者15年写过一篇垃圾分类的真相,就谈过垃圾资源性交易存在的各种弊端),目前是增加垃圾资源存在的交易价格;二是行政体制的相应调整,行政权力管控得力,政策能够支持,管理关系顺畅,流程稳定运行;三是物流产生经济来源,这就要求管控渠道,是封闭的系统,资金流改变,目前是开放的系统。封闭的系统,可以带动各个子系统走向最终目标,这是这个理论的落脚点,准心目标的高度聚焦,由此确立组织管控目的和总目标或者说使命和远景。
目的:防止垃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,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。
目标:把每一处废弃物带入正确轨道,并反作用于前端材质的运用,实现循环经济。
目的和目标明确,才能找准方向,才能在认识问题上,澄清一些问题,统一到一个认识高度。不再纠葛一些讨论来,讨论去的问题,始终找不到答案。笔者认为,整个答案来自这样一个运行理论基础:“以基层自治组织(居委和村委)为源头管理主体,第三方服务为运行监控主体,细分服务市场,理顺相互关系,街镇执法保障支撑,职能部门政策支持,基层自治组织区划板块内,搭建参与者互动渠道,围绕各物流节点指标持续优化,分类垃圾正确对接物流系统,物流网络渠道整体规划布局,开通每一废弃物处理路线,以第三方支付管控各环节规范化运行”。这是全过程正确处理渠道的打造,简单的说:“把垃圾看做是污染环境的废弃物,是需要通过全面管控来达到正确流动和处理,实现在大系统内闭环运作和持续优化,而运行管控的源头在基层自治组织”。通过源头垃圾正确的操作,环节点的指标控制,和正确移交,管控物流系统。实现资金流、物流、和信息流的同步运行。以源头的操作,移交,管控整个过程,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全面管理。
推进步骤:
首先寻找优质DNA,找准模子。包括基层自治组织管理权限;街镇支持事项;职能部门政策支持事项;操作标准、要求;基层自治区划板块达到的目标;各参与组织的相互关系及性质定位;商业模式,即资金的来源与运行。这些问题搞明白,才能找到一个围绕村委、居委开展分类的优质细胞,才能从源头管控垃圾的正确流向。第二推开复制。根据优质细胞为参照,进行核裂变,快速复制,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”。第三步完善末端处置及循环加工厂。加快末端处置场的布局和运行,围绕5类末端开展源头对接工作,(1)集散加工中心,主要是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(固体且稳定)的集中和快速中转,对接循环利用和处理;(2)湿垃圾,生化处理,或其它技术处理设施;(3)干垃圾,末端焚烧;(4)枯枝落叶,加工、利用、土地改良或修复;(5)建筑装潢垃圾,填埋、再利用及再生。第四实现闭环优化。围绕5类末端处置,物流总体规划和布局持续完善,实现大系统内的闭环优化,实现供应链全面管理。最后末端处理反作用前端材质开发。物流体系是完善的,运行是封闭的,就可以管控前端产品材质的运用,是否符合末端处理要求,并且收取委托回收物流费用,进入循环经济。
垃圾分类处理路径理论性思考(4)
当你知道你丢弃的任何东西,知道它的流动渠道,或许垃圾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已降至最低。我们的目标,不是垃圾减量,垃圾减量这一目标,可能严重阻碍可能采取的正确措施。只要向自然开采资源,就进入了垃圾的渠道,减量应该是前端,减少包装,减少开采,而过程要防止产品到垃圾所形成的污染,在此之下,要使垃圾尽可能的资源利用,减少向自然要资源。基于这样的排序,我们的目标是,把每一产生的垃圾带人正确轨道,实现体系运作闭环优化,并反作用于前端材质的运用,实现循环经济,减少向原始自然要资源。假设结果实现,将推动一系列问题改变。
实施效果:
1、降低路面污迹,避免路面垃圾产生,提高路面整洁度,马路保洁力降低;
2、垃圾有效集中,垃圾清运效率高,速度快,运行费用低;
3、马路保洁从垃圾收集中解放出来,工种细分,保洁工具升级,保洁精细化;
4、居、村网格内,环境卫生整体提升,河道保洁力降低;
5、规避政府体制上多头管理的矛盾,通过第三方监控平台功能和基层互动管理工具,将源头垃圾正确移交物流公司;
6、发展垃圾处理上、中、下产业链,突破垃圾处理瓶颈;
7、降低不必要的政府采购项目,提高资金使用效率;
8、街镇垃圾处理费,急速降低;
9、垃圾末端处理成本降低,垃圾处理污染程度最低化;
10、控制垃圾回收前端市场,不规范回收人员退出收集市场;
11、控制了中端的回收市场,不规范可回收物堆放点消灭;
12、控制了流通渠道,就控制了末端的垃圾处理、规范了垃圾处理;
13、垃圾正确流动,降低了垃圾对土地、空气、水体的污染,减少治污成本;
14、控制土壤修复的增量部分,排摸并锁定存量部分,加快土地修复步伐。
15、状态的引导作用,管理圈的互动,市民垃圾分类逐渐形成习惯,文明素质全面提升,垃圾二次分拣退出分类环节。
16、正确的渠道构建,末端处理结构的完善,又可以反作用前端产品材质的控制,进入循环经济。
该理论的实施将改变政府在采购环卫公共服务资金投入的比重分配,改变资金流动的次序,改变对环卫作业市场化的一些定性和定位。包含三大内容:流程系统、政策系统、管理系统。以果求因,流程系统清晰可视化;以正确流程,寻求政策支撑;以管理支持,确保政策执行到位,确保流程稳固运营。
推行建议:
1、垃圾流动要分离
环卫系统中,垃圾流动系统,要从道路保洁中分离出来,形成垃圾流动,道路保洁(管控了垃圾正确流动,保洁这一块肯定没有多少垃圾,保洁的少量垃圾进入垃圾流动系统),公厕三个服务板块。而且垃圾流动要形成独立星系,系统的核心是平台监控系统,稳固各子系统在轨道上运行。
2、资金分配要调整
分离出来后,再看定额,路面整洁度是多因之果。环卫保洁整洁度,一定资金的投入,固有的流程,技术和管理力量下,会随着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,保洁公司会出现盈利的增减。因此环卫市场化,不是一个纯市场化,它是在系统内的市场化。垃圾流动体系从保洁中分离出来,推动一系列的变革,保洁成本革命性下降。降低的资金去打造专业化,职业化,标准化的“城市心脏系统”。围绕整个流程,去看资金投入的比重,去看环卫行业市场化。
3、心脏系统要创造
心脏起到供血和输血的功能,心脏系统由源头感应细胞、垃圾集中点、和集散转运中心构成。在垃圾流动板块,前端的操作,分类垃圾收集员,属于公益性组织。随着操作和管理者的互动,最终消除二次分拣环节。但是随着布局的扩展,垃圾二次分拣的劳动力降低,布局在板块内的公益性人员,可以快速将源头的废弃物,回收,并带入正确轨道。经过培训的分类垃圾收集员,即可以把产生的垃圾带入正确处理轨道,也可以实现产品带入家庭的正物流功能。这是整个系统的最大价值所在,末端处理反作用于前端产品材质的开发,最终实现循环经济。
4、分类路径要理顺
要达到真正的垃圾分类的状态,其思考不单单是垃圾分类,而是要思考整个流程,整个系统。当思考整个流程的时候,会发现,系统的政策不协调,相关环节的冲突比比皆是。通过思考整个流程,物流、信息、资金流,很多问题就会凸显出来,是严重阻碍垃圾分类形成状态的内部原因,并非市民素质低下等原因。在思考这个系统路径的时候,以结果倒推原因,把问题简单化,再从源头一步步推演,是否能达到目标,这是一个次序再造的过程。而不要纠结现在的问题,及问题分析,这样总是在局部徘徊,难以成型完整的体系,需要要有个清晰的图景。
垃圾分类处理路径理论性思考(5)
5、思想引领要正确
垃圾分类是市民的义务,再来看看,为了分类进行各种名目的补贴政策。或许,在局部可以形成一定效果,但是扩展开来,政府承担不起如此庞大的费用,所以试点之后无法复制。当资金链断裂,试点就面临失败。当然补贴政策是需要的,但是要根据流程而定,需要运行的动力源。我们要从管理的互动中,在正确的状态下,掌握思想动态,从正面引领市民参与,动员市民参与。围绕流程各点的目标,各管理单元,持续改进。
6、运行原则要坚守
运行方式要市民了解,第一要市民认同,为什么要这样做,“战争的伟力来源与民”;第二成本要可接受,比如各种无效的补贴政策,是否会遇到复制后的瓶颈,要从整体看资金分配比重;第三环境是否可持续,只为了赚钱,而忽视最根本的底线,我们的工作是为了防止污染,回过头再看看现在的状况,惨不忍睹。在原则范围内,因时而异,因地制宜,灵活机动。
7、监控系统要建立
从行政管理体制上来说,不同垃圾涉及到不同的管理部门,管理主体多,监管主体多,建立协同“陆海空、导”的司令部的协同作战平台很有必要。从垃圾污染第一属性上说,从体制上看,监控平台属于环保局下的一个第三方监控组织。监控的最小单元是村、居区划板块,监控的主体是村、居中的垃圾分类管理员。利用监控工具,街镇职能科室快速接收,快速协调处置,问题在基层自治组织快速解决,避免多头管理的弊端。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,毛泽东的支部建在连上,得到的启示是复制,监控,管理,费用测算根基在最小单元。
8、理论实践要跟进
实事求是,理论联系实际,这是笔者的真心话,垃圾分类处理是一个实战性很强的领域,只有在运行中,操作中,去发现,去总结问题。是流程问题吗?是技术问题吗?是政策问题吗?还是基础性理论是错误的?我们操作者感到为难的是,没有经过一线具体了解所制定的战术,不符合国情的理论很难进入实战。需要理论,更需要理论落地,从沙盘推演中能指导实战。
9、准心目标要聚焦
工作的所有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达到一个总目标,流程设计要有利于总目标的实现,政策设计要支持流程的运行,各参与公司的分目标要符合总目标要求,管理要支持政策实施,技术要求要在平台上得以整合,形成一个供应链连接的产业生态系统。目标--把每一处产生的垃圾带入“正确,有序,快速”处理轨道,并后端反作用与前端的材质进入产品的利用。高度集中,再集中,协同“陆海空、导”聚焦目标进攻,再进攻。